IE 的末路、標誌著開源才是未來
苦等多年,微軟終於宣布 IE 即將壽終正寢,今後是開源且跨平台的 Firefox 和 Chrome 的時代了,但 IE 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一系列的瀏覽器技術改進、一系列的廣告營銷活動,一切都未能挽救已有20多年歷史的IE的命運。運行卡頓、網頁顯示臭蟲多、進程不時崩潰,IE 的負面形象已成為微軟背負的枷鎖。不堪重負的微軟終於決定,放棄這一伴隨許多年輕人長大的瀏覽器品牌。IE 誕生於互聯網發展的早期,當時網頁瀏覽器的開發成本很高,要自行開發瀏覽器核心和腳本引擎,還要自行設計各種人機互動功能和界面,這樣的工作,非有微軟和 Netscape 等大公司的資源不可。在90年代與 Netscape 的戰爭中,微軟利用 IE 綑綁 Windows,成為最終勝出者,享受著壟斷帶來的紅利。
與其他任何壟斷一樣,IE的創新速度非常緩慢。畢竟在「創新者困境」中,沒有任何領先的公司會去主動變革自己。2005年左右,繼承自 Netscape 的 Mozilla 基金會,以「奪回網路控制權(Take Back the Web)為口號,開發出同時可在Linux、Mac OS X和Windows上使用的 Firefox 瀏覽器,開始與微軟展開新一輪爭奪。開始時微軟因把握著主流用戶群體,Firefox 只流行在技術專家之間。不過 Firefox 賴以成功的開源,正是 IE 隨後逐漸失去 競爭優勢的一半原因。那麼另一半原因是什麼?簡單地說,這就是其他巨頭的到來。行業巨頭Google加上開源模式,這帶來了另一種「市場主導地位」。Google於2008年推出了Chrome瀏覽器。從一開始,Chrome瀏覽器就基於開源的WebKit引擎。隨後Google對瀏覽器的優化,也包括對WebKit引擎的優化。在Google的大力投資之下,變得更好的不只是Chrome瀏覽器,也包括了WebKit。
隨著開源的瀏覽器核心、JavaScript引擎,以及其他瀏覽器模塊的發展,當代瀏覽器的開發呈現出模組化的趨勢。這意味著,只要遵守開源協議,任何開發者都可以使用這些模組。開發者甚至只需設計自己的界面和標誌,並拿出一些獨創的小功能,即可推出一款新的瀏覽器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瀏覽器開發的時間週期,從90年代的按年計算,下降至目前的按月計算,甚至按天計算。而對於瀏覽器基本的功能和性能,例如網頁渲染速度和 JavaScript腳本運行速度,開發者毫無疑問,會傾向於選擇市面上最優秀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WebKit成為了當然的選擇。
大大小 小的軟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也有動機去開發自主品牌瀏覽器。瀏覽器是普通用戶的上網入口,可以衍生出多種商業模式,並帶來不菲的收益。例如瀏覽器的預設登入頁面,可以提供上網導航服務,而預設搜尋引擎,既可以推動自主搜索引擎產品的發展,也可以通過為搜尋引擎引入流量來獲得收入。實際上,瀏覽器是互聯網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市場環境如此,而Google不失時機地投資WebKit,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開源的WebKit聚集了一批瀏覽器開發商,例如中國大陸常見的360、搜狗和遨遊等瀏覽器,都整合了WebKit核心。而在外國,Opera也於2013年放棄了自主核心,投向了WebKit陣營。通過控制瀏覽器核心,Google實際上已經主導了當代瀏覽器技術的發展。
近期美國科技圈的一種論點,是Google正在成為新的微軟。但同樣是「市場主導地位」,Google的做法比微軟高明。瀏覽器核心開發耗費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巨大,因此即使已經開源,獨立開發者和小公司,仍然很難對這樣的產品做出突 破。通過這種開源產品去主導市場,充分調動市場各方的參與熱情為己所用,遠比通過私有技術去主導市場更高明。毫無疑問,Google已經諳熟此道,而移動作業系統市場的 Android,就是另一個很好的案例。微軟正在開發新的瀏覽器 Project Spartan,而在缺乏生態圈配合的情況下,這款瀏覽器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仍值得懷疑。或許這款瀏覽器未來的命運,可能會類似叫好不叫座的 Windows Phone一樣,在Android的重壓下步履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