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Knot 看日本鐘錶產業復活之道
常說科技打跨傳統行業,但科技也能拯救產業。時尚手錶品牌 Knot 利用群眾集資Crowdfunding,成功令日本手錶產業復活。
東京吉祥寺是日本服裝店的集中地,穿過車站前的商店街,便是寧靜的住宅區,亦是手錶品牌 Knot 旗艦店的所在。這家店在2015年3月開業,售賣的是價格約1萬日元的日本製手錶,其錶面和錶帶都可以自由選配。假日每天約有150人來店,每月營業額約800萬日元。連帶網店銷售,Knot每月營業額達到3,000至3,500萬。身為老闆的遠藤弘滿坦言,Knot得以面世,全因為三年前出現的一次危機。
日本的手錶產業長期都處於寡頭壟斷狀態,海外品牌的代理權,都被精工、CASIO、CITIZEN三大廠商所瓜分。其時進口日本的手錶,都以瑞士和德國的產品為主。但隨著日本興起北歐熱潮,遠藤將丹麥手錶品牌SKAGEN引進日本,成為日本唯一以獨資方式營運的手錶進口代理商,全盛時期代理的北歐品牌多達8個,在2011年更得到丹麥王室的名譽勲章。但好境不常,隨著SKAGEN被美國品牌FOSSIL收購,雙方合作便告中止。
更諷刺的是,最初讓遠藤得知這消息的,並不是一直以來緊密合作的SKAGEN社長,而是遠藤的朋友駐日丹麥大使。當時遠藤代理的北歐品牌不只一個,但超過7成的生意仍然來自SKAGEN,無奈最後只有結業。但遠藤卻沒有想過要放棄,他有一個更大的理想,便是復興日本的鐘錶產業。1970年代是日本鐘錶產業的光輝歲月,1969年,精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石英手錶,並將有關專利開放,不但令手錶成為了平民商品,更使日本一躍而成瑞士以外的鍾錶大國。但隨著近年廠商將生產線遷移到海外,日本鍾錶的製作技術正在流失。
要令產業復興,就要提升過去設計、製造和銷售分家所導致的低效率。Knot採用了服裝和眼鏡業界流行的自家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SPA方式,將鐘錶產業推回「價廉物美」的原點。SPA是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縮寫,是從設計製造到銷售,由同一企業執行的經營模式。好處是能即時收集來店顧客的資訊,而且由於供應鏈的統一,能夠樹立自己的品牌。只要結合存貨管理系統,便可用實時了解商品的銷售情況,並調整商品數量。要建立生產線就需要資金,遠藤於是想到利用Crowdfunding為 Knot 集資,但卻萬料不到會在這一步遇上麻煩。
要成功集資,除了要用「振興日本鐘錶產業」這種煽情的字眼,還要說服「金主」他們有生產手錶的能力。於是他四出奔走尋找有能力生產的工廠,才發現日本很多工廠仍然以舊式營運,甚至連網站都沒有,唯有親自逐一到工廠實地了解,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間能生產500只手錶的工廠,過程中他甚至一度以為日本已經再沒有生產手錶的能力。Crowdfunding平台方面,遠藤起初想使用的是Kickstarter,因為Pebble曾經成功集資。
但考慮到「振興日本鐘錶產業」對日本人有更大意義,結果改用了日本Crowdfunding平台「揭幕」Makuake,並在2014年5月成功籌集500萬日元。2015年2月,為了在吉祥寺設立旗艦店, Knot 再次在Makuake籌得1,000萬日元,是當初目標金額的3倍。 Knot 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將全日本的分店數目增至30間,更加計畫在台北開設分店。香港呢?租金太貴了,下次吧。
Knot 的故事,令我想起在香港HKOSCon 2015晚宴上,一位俄羅斯朋友的一番話。這位朋友是失明的,在HKOSCon 2015上,他的演講題目是如何利用Open Source技術,為視障人士提供服務,閒談間他問到中文的「危機」是什麼意思。「危機的意思是有危險吧?但為什麼前面的字是危險的『危』,後面卻是機會的『機』呢?」是的,危險的背後總伴隨著機會。外國朋友看到了,你看到了嗎?
(kenneth.jpg)去地
主筆
麥經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