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報告顯示 物認證技術在金融業面臨阻礙

今時今日,大家只需用指紋、虹膜掃描或自拍識別,就能解鎖手機、確認身份、購物和付款。Mastercard 研究指出,比起傳統密碼,93% 的人更喜歡使用生物認證技術。

但是,手機生物認證技術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最近,Mastercard 及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聯合發布研究報告,指出金融業對相關的知識存有根本差距。88% 的受訪專業人士預計自己將需要作出與手機生物認證技術有關的重要決定,但只有 36% 認為自己有足夠經驗,而大概三分之二(64%)的技術人員更認為自己經驗嚴重不足,甚至完全沒有相關經驗。92% 的業界人士表示有意採用生物認證技術,但只有 13% 已採用相關技術。這可能成為手機生物認證技術應用上的一大阻礙。

為協助拉近金融業界在此領域的知識差距,Mastercard 與牛津大學合作發表《金融業手機生物認證技術:由五個因素組成之框架》,針對成功應用手機生物認證技術的關鍵進行研究。

研究得出五大生物認證成功的關鍵:

  1. 性能:透過結合低計算錯誤率與雙重裝置身份的確認方式以作多種保護,打造流暢並安全的生物認證技術。
  2. 可用性:設計一個安全可靠及易於使用的用戶體驗,讓不諳科技的人也能輕鬆掌握。
  3. 兼容性:讓技術適用於不同設備、情況及使用方式(包括面部、虹膜掃描及聲音等識別方式),以備未來所需。
  4. 安全:加密生物認證模板,確保資料不會被外傳,將使用上的風險降至最低。
  5. 隱私:使用嶄新的生物認證資料保障技術,即使在認證系統中也能保密及匿名。

當中有些因素對用戶體驗有直接影響,故消費者較為熟悉;有些因素則在幕後營運,不為消費者所知。但研究指出,銀行如要取得長遠成功,必需同時推動這五個因素的發展,以應對威脅。這個框架將引導銀行拓展關注領域,而非只重視與消費者有直接關係的因素。

Mastercard 環球企業風險及安全部門主席 Ajay Bhalla 指出:「這個框架是加快金融業界部署手機生物認證技術的基礎,而跨界別合作則是關鍵。只有金融界、學者、政府及技術供應商均了解這個包涵五個因素的框架的重要性並參與其中,手機生物認證技術的普及才可實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