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程式驅動的伺服器虛擬化方案 Oracle VM 第 2 回 (三)

上一節介紹 Oracle VM 的虛擬機器網路設置,今節將介紹 Oracle VM 中 OVM 的註冊及 NAS 注意重點 。

在 OVM 上註冊儲存

OVM 所支援的儲存協定包括 FC 光纖、iSCSI 以及 NFS,這是共用儲存中常見的三種類型。當然 OVM 也支援使用伺服器本地磁碟作為儲存,但是必須要求伺服器提供運行系統以外的本地磁碟,即 /dev/sdb 或者 /dev/cciss/c0d1,而且本地硬碟作為儲存的時候也無法實現任何遷移類功能,所以在生產環境中並不推薦使用。所謂註冊儲存,實際上就是讓 OVS 伺服器,能夠正確識別底層的存放裝置並完成儲存的初始化,最終將相關資訊提交到 VM Manager 的過程。在我們的環境中,用一台 Oracle Linux 6.4,加上兩個附加磁碟作為磁碟儲存空間,並通過 iSCSI 協議將其共用出來。

目前儲存伺服器上有兩個磁碟 /dev/sdb 和 dev/sdc,其中 /dev/sdb 只有 15GB 大小,用於建立伺服器池檔案系統。之前提到過伺服器池檔案系統,是通過 OCFS 群集檔案系統構成的一個仲裁盤。由於這種檔案系統具備全域心跳能力,因此可用于仲裁群集運行情況,以及判斷群集中節點狀態資訊。雖然這個檔案系統只要求有 15GB 到 20GB 左右的大小,但當構建帶群集能力的伺服器池時,這個檔案系統是必須的。而 /dev/sdc 是用於存放虛擬機器以及相關資料資訊的,包括光碟映像檔、設定檔、範本檔等。當儲存協定是 FC 或者 iSCSI 時,OVM 也會對其使用 OCFS 檔案系統,不過此時一個儲存 LUN 上限可以支援到 10TB 的檔案系統。實際上 OCFS 檔案系統最大可以支援 64TB 的儲存空間,但是在 OVM 上使用 Oracle 官方對其進行了限制。簡而言之,要架設具群集能力的共用伺服器池時,最少要有兩個 LUN,一個用於做伺服器池檔案系統和仲裁盤,另外一個用於存放使用者資料資訊。在儲存伺服器上,我們將通過以下步驟,將 /dev/sdb 和 /dev/sdc 共用出來。首先確認該伺服器已經安裝了 scsi-target-utils 套件,然後啟動 tgtd 服務。

service tgtd start [enter]

chkconfig tgtd on [enter]

然後執行 tgt-setup-lun 對 /dev/sdb 和 /dev/sdc 賦予標籤, 並將其共用出來。接著需要將命令結果固定到設定檔 /etc/tgt/target.conf 中, 確保伺服器啟動的時候配置可以載入( 圖 45)。 最後將 tgtd 服務重啟啟動一下, 一個簡單的 iscsi-target 就算配置好了。

圖45:在儲存伺服器上配置iscsi-target。
圖45:在儲存伺服器上配置iscsi-target。

在管理界面上點擊 Storage,點擊 Discover SAN Server,在出現的界面上隨便輸入一個 SAN Server 的名稱,然後在 Storage Type 中指定使用的儲存類型是 iSCSI,確定 Storage Plug-in 也使用 iSCSI(圖 46)。然後在出現的 Create Access Host 處,指定 iSCSI 伺服器的 IP 位址以及埠號(預設採用 TCP 3260),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使用認證(圖 47),之後選取所有的伺服器並進入下一步(圖 48),在出現的編輯 Access Group 界面中,務必切換到 Storage Initiator 標籤,並選取兩台機器的 Storage Initiator,之後最後點擊 OK(圖 49)。完成後可看到在 Generic ISCSI Volume Group 中,已經正確地識別出儲存伺服器上共用出來的兩個 LUN (圖 50)。

圖46:確定Storage Plug-in也使用iSCSI。
圖46:確定Storage Plug-in也使用iSCSI。

 

圖47:指定iSCSI伺服器的IP位址以及埠號。
圖47:指定iSCSI伺服器的IP位址以及埠號。

 

圖48:選取所有的伺服器。
圖48:選取所有的伺服器。

 

圖49:選取兩台機器的Storage Initiator。
圖49:選取兩台機器的Storage Initiator。

 

圖50:在Generic ISCSI Volume Group中可看到兩個LUN。
圖50:在Generic ISCSI Volume Group中可看到兩個LUN。

如果要註冊的共用儲存屬於 NAS 儲存,則要在儲存伺服器上, 通過 NFS 共用一個空資料夾,但需要注意該資料夾必須有可寫入權限(圖 51)。簡單起見,我們給掛載點和該資料夾設置了全部權限。在 Storage 標籤中選取 Discover File Server,然後在出現的界面上,選擇儲存外掛程式為 Network File Server(圖 52),並隨便定義一個名稱以及輸入 NFS Server 的 IP 位址,選取兩台 OVS Server 作為 Admin Server(圖 53)和 Refresh Server(圖 54)。如果 NFS Server 配置正確,那麼通過 Refresh 的操作,就可以看到共用出來的 NFS 檔案系統(圖 55)。

圖51:資料夾必須有可寫入權限。
圖51:資料夾必須有可寫入權限。

 

圖52:輸入NFS Server的IP位址。
圖52:輸入NFS Server的IP位址。
圖53:選取兩台OVS Server作為Admin Server。
圖53:選取兩台OVS Server作為Admin Server。

 

圖54:選取兩台OVS Server作為Refresh Server。
圖54:選取兩台OVS Server作為Refresh Server。

 

圖55:通過Refresh操作可看到共用出來的NFS檔案系統。
圖55:通過Refresh操作可看到共用出來的NFS檔案系統。

NAS 的注意點

使用 NAS 作為共用儲存時候需要注意,已有的 NFS 檔案系統上,不可能再建立 OCFS 檔案系統,這也就意味著使用 NAS 作為共用儲存的時候,NFS 檔案系統本身不可能帶有和伺服器池的中繼資料資訊。因此使用 NAS 儲存建立的資料倉庫 (Repository),可以很方便地掛接給不同的伺服器池使用,但是不能被多個伺服器池同時共用。不過基於 NFS 建立的資料倉庫,卻不支援 Thin Clone 操作, 因為它沒有 OCFS 檔案系統的 Reflink 特性,具體內容將在後面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解釋。

Unmanaged 和 Managed

另外在這個配置界面中,無論是 iSCSI 還是光纖儲存,都預設命名為 Unmanaged Storage Array,與之相對應的就是 Managed Storage Array。所謂 Unmanaged 指的是在 OVM 界面上,只能顯示基本的儲存資訊,例如說 LUN 的數量、容量大小、對應的設備檔案名等。而 Managed 按照 Oracle 官方文檔的說法,可以顯示更多的存放裝置資訊與參數。對於 iSCSI 和 FC 兩種不同的存放裝置而言,情況又有所不同。當使用 iSCSI 儲存的時候,一旦儲存被正確地掃描和識別出來,一般 Unmanaged 狀態就會變成 Managed。而光纖儲存一般可以被直接識別出來,但是識別出來的狀態還是 Unmanaged,除非在 OVS 伺服器上安裝了 OVM 專用的儲存管理外掛程式。外掛程式相當於儲存廠商針對 OVM 環境單獨開發的儲存管理驅動程式,通過安裝儲存外掛程式,往往可以直接在 OVM Manager 上,運用原本只能在儲存控制器上實現的一些特色功能, 例如儲存層的 LUN 複製、克隆、快照等等,即原本只能由儲存管理員去操作的功能,可以直接在 OVM 管理界面上實現。

下一節將會介紹 Oracle VM 中如何管理外掛程式及建立資料庫,緊貼 Linux Pilot 留意!

填妥以下登記表,下載由 Oracle 發表的 Oracle Linux 7: Optimizing Deployment Flexibility and Increasing ROI 研究報告,了解更多 Oracle Linux 的強大功能。

Fields marked with an * are requir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