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技術將讓市民更安全

無人駕駛汽車的隱憂

無人駕駛技術無疑是可以帶來更方便、更環保的交通或工作,但也像其他的新技術一樣,帶來很多的憂慮。目前比較多人談及是安全性、保險責任及失業潮。自從美國少許州政府容許公司在有限制下測試無人駕駛汽車,即要求無人駕駛汽車一定要有司機,而司機也需要把手放方向盤上,安全性的問題從不間斷,安全疑慮也沒有消失過。最嚴重的事故發生在 2016 年 7 月,一輛 Tesla 無人駕駛汽車撞向一輛貨車,導致司機死亡。調查發現,原來是司機和無人駕駛汽車的偵測都因為太陽的關係,看不到前方的貨車而撞上。

safe_or_not
調查指出,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提升安全達 54%,節省開支、輕易泊車及得到更多自由時間達 9%。

不過 Tesla CEO 馬斯克認為無人駕駛汽車若使用得當,其安全性已遠高於人類駕駛。他將無人駕駛汽車和人類駕駛的死亡事故率作比較,在 Tesla 無人駕駛系統行駛超過 1 億 3,000 萬英里後,這是第一起死亡車禍,和其他死亡車禍數據相比,美國平均每行駛 9,400 萬英里就有一起死亡車禍,全球則為 6,000萬英里。其後 同年,Tesla 更推出最新技術 Autopilot 2.0 的測試片段。

只是不但 Tesla,就是 Google、Uber及新加坡的無人自駕計程車  nuTonomy 都陸續出現輕微的車禍,當日後人類更依賴擁有人工智能的汽車為他們行駛時,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便顯得更為重要。這些公司都強調為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試,就是為了讓它們學習更多不同的路況,使它們可以更好的應付將來的挑戰。

這事故更帶來另一個大議題:責任。如果一旦將來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應該向誰追討責任,甚至賠償?當司機不是在背後駕駛(steer the wheel),是否由汽車製造商負責?但這個方法對由汽車製造商出產的無人駕駛汽車,如 Volv、BMW、Ford 等還說得過,因為汽車和駕駛系統都是由他們出產的,但對只負責汽車部分的公司又如何?責任該落在汽車製造商,還是技術公司?這必會帶來很多疑問及爭論,都是在發展無人駕駛汽車上需要正視。

汽車製造商對責任的議題已經表現出不同的態度,Volv 已經開宗明義,一旦出現事故,將由他們負責,不知道他們是否對自家的系統有如此大的信心,抑或他們真的如此有責任心。另一邊廂,BMW 表明,如果預計汽車會出現事故,他們的汽車會優先保障車上的乘客安全,而非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第三樣最多人談及的憂慮是失業潮。由於不少行業都需要司機,例如速遞業、上面提到的長途司機、計程車、甚至共享汽車服務的司機都是在方向盤後負責駕駛的,若無人駕駛車(不論是汽車、公共車、貨車)成為了主流,這些原來的司機何去何從?Uber 屬下的 Otto 表明他們不是要技術取代司機,而是想讓司機有更好的時間運用。這些司機未來的去向是真的要去思考,而不是像計程車司機般在 Uber 熱潮到來,才加以反對,變相減慢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

最後,這些疑慮都與政府的政策或立法將會有很大關係,政府必須密切留意整件事的走向,並明白科技發展與民生之間該如何平衡,來制定不同的策略。Apple 雖然未正式公佈任何無人駕駛汽車的項目,但就已去信美國政府表示希望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法規可以更有彈性,可促進創新並鼓勵科技開發,以挽救生命,防範每年數百萬次車禍和成千上萬人死亡。

smart_city

智能城市與無人汽車的關係

當物聯網如此大熱,所有事物都認為可以透過網路互相溝通,進而改善城市生活,無人駕駛汽車當然也會被包括在其中。汽車可以與交通燈、路人、道路狀況上互聯,車與車之間也可以互聯,汽車製商 Delphi (德爾福公司) 副總裁表示,到時候汽車再不需要學習處理道路上的狀況,因為所有事情都可以透過聯網知道,汽車可以預先知道交通燈何時轉為紅色,不再因太陽而被阻礙行程。Mobileye 也正積極與各國政府協商智能城市規劃藍圖,其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也於 2016 年中獲得香港政府納入到智能城市規劃藍圖之中。共享經濟也不會因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而減退,反而是因為智能城市的健全而令更多人得益。我們尚且看看無人駕駛技術會帶領我們駛向何方。

作者簡介
Apple
傳播學系畢業,緊貼新媒體(社交媒體、網路、串流等)的趨勢及應用,對任何新媒介都感到好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