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Year of Open Source 開源元年
開源 Open Source 一直以來都是IT界的名詞,IT界的朋友往往將它們和「免費」劃上等號。2016年可稱之為開源元年,因為開源已經從過去的技術層面,演化成為日常生活的理念。
「軟體的免費共享」並不是新概念,早在1980年代已經有人提出。1990年代,以「程式碼完全開放、任何人皆可免費使用」的Linux出現,漸漸成為了IT技術的基礎。今天大家每天在用的Android,正是從Linux發展而來的。在WhatsApp、Facebook和Google背後提供IT基建的也是Linux。新興企業StartUp能迅速地建立產品和服務,正是開源共享理念運作的成果,在GitHub取得公開的程式碼,在此基礎上研發再把成果公開,這樣技術才能得以延續。
2015年,蘋果將旗下程式語言Swift開源化,令它在Linux、Android還是Windows裝置下都可使用。上世紀1990年是微軟稱霸的年代,Windows壟斷90%以上的電腦平台。要打破困局,就必須讓自家產品,在不同平台上都可使用。今天Firefox、Chrome等瀏覽器取代了Windows大部分功能,在街上看郵件可用Android、在家上網可用iPad、上網玩遊戲可用PlayStation 4。以前要移植到新平台,就得請個專家。今天只要公開程式碼,開發者可自行將產品移植到心儀的平台。
微軟在如何面對開源技術的問題上掙扎多年,在2014年底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將自家的.NET開源化。多年來.NET一直只能在Windows下使用,儘管開源社區致力開發出兼容.NET的MONO,希望Linux用戶也可使用.NET,奈何微軟從來都不把MONO放在眼內。到今天Windows佔有率被Linux、Mac OS X、Android、iPhone和iPad瓜分,才不得把.NET開源化,方便開發者移植到Windows以外的平台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2015年的另一宗開源界大事,是Google決定將應用在圖像分析、語音辨識和翻譯工具的人工智能(AI)引擎TensorFlow開源化。一直以來此等技術並沒有公開,其他生產商要生存,就得開發出兼容Google的技術。
Google選擇將TensorFlow開源,因為他們知道今後要發展AI,單憑Google的一班天材並不足夠。當年作為商業機構,部分用作訓練TensorFlow的數據並未開源。但開放自家技術讓全世界的智者一起參與,正是Google前進的方向。
相比TensorFlow,2015年還有一個更徹底的開源項目,便是由Elon Musk等人成立的OpenAI,目的是開發出媲美Google、Facebook的AI。為確保OpenAI的中立性,OpenAI技術將會完全開放,並交由新成立的非盈利組織管理,確保OpenAI不會被任何個人、企業、國家或政府控制,真正為人類謀福利。
Linuxpilot主筆
麥經倫